其实,你不懂“听见”
每当耳边响起林宥嘉的这首《火焰小溪》,就会想到不久前看过的一个短视频:一个先天听力障碍的婴儿第一次佩戴上助听器,第一次听见妈妈的呼唤,他瞪大了惊奇的眼睛,眼里饱含着激动的泪花,小嘴委屈地颤抖着......是声音给这个生命带来的初震撼,这个孩子第一次以声音的形式感受到来自母亲的爱。
在社会上有一种陋识,包括听障在内的“残障”人士均被直接等同于“残疾”,一残就“废”,这本身也包含了社会对这个群体的轻视与偏见。
但,听不见是他们的错吗?听不见真的就废了吗?
“您好,我是听障人士,您的外卖已送到,请您到前台取餐。”发送短消息的小伙子叫梁超,在大家眼里,他是需要被“呵护”的人。而实际上,他每天骑上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送外卖,凭自己的劳动努力生活,常常成为日送量冠军。
3月3日是中国第二十二个爱耳日。在我国,每10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听力问题,每20人中就有一人存在严重的听力问题。更加严重的是,大多数人认为听力受损离自己很遥远 ,常常做着伤害耳朵的事情。
你是否出现过耳鸣?耳机的声音是否越调越大?电视遥控板的音量加号键是否磨掉了颜色?你是否常置身噪音环境听不清交谈的内容?大家不知道这往往是听力受损的前期表现。
儿童期,中耳感染是听力障碍的重要因素,西医称为“传导性耳聋”;成人长期使用耳机会引起的噪声性聋和突发性聋,西医称为“神经性耳聋”;老年人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系统的机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退化和损伤。
对孩子来说,声音是多彩的,一旦听力受损,他们的各方面发育都有着严重的影响,一旦错过最佳治疗康复时期,不但影响语言发育,还影响智力和心理成长;对成人来说,因突发性或其他疾病导致听力损失,会引起焦躁、沮丧的情绪,从而发泄在生活中,显露在工作中;对老人来说,听不见会让他逃避与家人的交流,很难感受天伦之乐甚至对活着失去信心。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声称:如果不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大概有多达11亿的年轻人处在听力受损的风险中。
“人人享有听力健康”是今年爱耳日的主题,在重庆西南医院关于听力健康专题讲座的会场上,黄青平教授关于新书《听见》的分享尤其引人关注。
黄青平是一名从事听力行业20多年的专家,近万人在他的帮助下走出了无声的世界。她表示,作为听力康复最重要的方式——助听器,随着市场扩大,商业化逐渐明显。夸大宣传、违规销售等行为屡见不鲜。
大家也看到,更有商家在广播、电视、报纸上发布“助听器免费赠送”的虚假广告,打着公益的幌子谋利。很多购买后的消费者都说:“助听器的噪音太大了,根本用不了。”从此放弃听力康复。不过助听器乱象的存在不全是坏处,至少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助听器的存在。但就现在的趋势,长期下去不仅有害于老百姓、也会阻碍听力市场的发展。因此,该市场急需规范。
据统计,美国听力受损的患者助听器验配率达到20%~30%,而我国验配率还不到5%,庞大的听损人群仍处于寂静世界里。
这样的情形,让黄青平百感交集。经历了多次的心理斗争,她从一位医者变为一名作者。本想退休后再写,但每当她看到大家对听力问题的忽视、市场乱象严重,既焦急又担心。直到黄青平父亲临终前说“把你写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看看”,这句话让黄青平坚定下来,迅速拿起笔杆,一年零一个月,完成《听见》。
黄青平以医者的视角,挑选出20位患者并亲自再次出访,6个月的婴儿、16岁的舞者、23岁的毕业生、33岁的花艺师、83岁的退休老干部、106岁的世纪老人……在黄青平眼中,他们不仅是患者,更是坚持的源动力。
听力行业是一个需要有爱心的行业,黄青平用毕生所学,以专业的角度分析案例,梳理出问题。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鲜活的故事形式讲述给读者。
因为她想告诉大家,听力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她想让更多的人重视听力问题,想呼吁每一位医者不要漏诊听力患者,想让相关政府人员给予更多听力问题的解决办法。听力康复市场庞大,但却处于拓荒阶段,整个听力市场规范化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渴望听见的大众。
在我国,听力障碍人数居各类残疾人数的首位,达到2780万人,其中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约有13.7万人,每年新生聋儿约3万人。这么庞大的数量,依旧引不起大家对听力问题的重视,值得社会各界深思。
在诊疗室内,黄青平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啊?什么?医生,我听不太清你说什么,能大点声吗?”看病的人不仅听不清,说话嗓门也普遍较大。黄青平解释道,听损人士以及周围的人也许没有意识到这是听力问题的表现之一,而听力一旦受损,多数听力问题是不可恢复的,因此普及听力常识预防尤其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进,助听器、人工听骨植入、人工耳蜗植入、振动声桥等多种措施可以助力听障患者,尤其是助听器是解决听力受损的重要工具。但仍有相当多的听障患者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实施康复,进而导致听障患者造成家庭及社会的双重负担。因此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干预措施的重中之重就是预防。预防、保护听力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或者只需要一副泡沫耳塞、一些小习惯的培养、了解些许听力相关的知识,就能防止悲剧发生。
既然知道听力损伤的后果如此严重,存在如此普遍,而预防成本如此之小,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冒险呢?科普听力常识,唤醒大众重视耳朵健康,黄青平的《听见》值得所有人读一读。
目前,我国政府逐渐重视听力问题,针对听力康复的政策正在加大,7岁以下儿童可以免费做人工耳蜗;上海、广州、北京、重庆等地已实施助听器部分报销的地方政策;对军人有7000元的补助政策;国家每年在逐渐增加资金统一购买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捐助听障人群。
“一个新生命在母体里孕育到6个月时,听觉系统已发育完成,就开始听见妈妈的声声呼唤,这个新的生命还没面世就开始通过声音认识世界了。声音就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耳畔……”
早上醒来,听着窗外鸟儿的鸣叫声,美好的一天开启;夜深了,听着窗外细雨的沙沙声入眠,是多么的温暖和静谧;你手握方向盘与朋友旅行,收听着电台的远方播报,你在沙滩上漫步与情侣耳语……听见,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海伦凯勒说,盲阻隔了人和物,聋阻隔了人与人。不要罩在玻璃笼子里看世界,走出来,去听世界,与世界对话。
随着科技的发展,“听见”将不再奢侈,而是变得和戴上眼镜看世界一样普遍。(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