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高考”祝愿:手握魁星点斗笔 登科折桂跃龙门
蟾宫折“桂” 一举“糕粽”
状元饼、及第粥、猪蹄膀……各地特色小吃里包含着对考生一举高中的祝愿。
粽子本是端午节传统美食,但因“包粽”谐音“包中”,摇身一变成了读书人应试前必吃的“吉祥物”。相传明清时期,考生考前要吃像毛笔一样细长的“笔粽”或“枣粽”,寓意“必中”或“早中”。
食桂花糕、折桂枝也是古人应试前的“讲究”之一。《晋书·郤诜传》记载: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郤诜自比的“月宫桂枝”“昆仑片玉”后被用以比喻天赋异禀的人才。“蟾宫折桂”后来被用以比喻考中进士。
明代冯梦龙的笔记小说集《古今谭概·俗谶》中讲到:“今南都乡试前一日,居亭主必煮蹄为饷,取‘熟蹄’之谶也。”因“熟蹄”谐音“熟题”,古代一客栈店主会煮猪蹄犒劳下榻的科举考生,祝愿考生作答时能遇到“熟题”。又因“蹄膀”谐音“提榜”,猪蹄膀便也成了考生考试前“必打卡”的一道吉祥菜。
状元及第捷报 电视剧《雍正王朝》截图
科举名列第一称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代表着古代考生在科举考试中以己所学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因而,“状元”也是古代考生们的“终极梦想”。在考试前,各地考生会因习俗不同而食用“状元饼”“状元糕”或“三元及第粥”讨个吉利。
各地“状元糕”“状元饼”虽然制作方法和口感风味各不相同,但不论是浙江嘉兴用米粉蒸制的“状元糕”,还是湖北天门经久不坏、曾作为考生干粮的“状元饼”,其中祝福考生的美好寓意是相通的。
一“鹭”“莲”科 “硬石种榉”
为了考取功名,古代士子除了“饮食”上颇多讲究,在“起居”上下的功夫也不少。
古代应考人被录取称为“登科”,因而瓷器上常见一“鹭”“莲”科的吉祥图案——一只鹭鸶和莲花、莲叶的组合寓意一路连科、仕途顺利。因杏花盛开而被称为“杏月”的二月天正值古代天子宴飨及第进士,因此,“杏林春燕”的图案有着登高及第的美好寓意。
这样的吉祥图案不仅常见于屏风、瓷瓶、瓷盘等摆件和画作,还出现在应试考生佩戴的玉饰及手帕、香囊、荷包等物品上。
康熙四十五年《登科录》 人民网 孟丽媛摄
除了起居细节,讲究的考生还会在家中或门口种上一棵“榉树”,“榉”谐音“举”。相传古代天门山有一个秀才屡试屡败,妻子恐其丧失向学之心,便与其约定在家门口的石头上种榉树,以“有志者事竟成”鼓励丈夫。意外的是榉树竟和石头长在了一起,秀才也中举归来。有了传说的“心理暗示”,古代常有考生将榉树种在石头旁,取“应试中举”(硬石种榉)之义。
明清时期,为了服务离乡应试的考生,各色客栈应运而生。为了取个好寓意、好彩头,店主们多以“连升”“高中”“魁元”“状元”等吉祥话给客栈和饭店命名。
譬如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众考生下榻的连升客栈便接连出了殿试状元、榜眼、探花。
连升客栈 电视剧《雍正王朝》截图
古代可没有统一发放的高考文具包,“答题必备”的笔墨均需自备。于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讲究人”又上线了——科举应试专用“魁星点斗笔”。相传清朝时期,主掌文运的魁星神用斗笔点到了沙湖李泼藻家里的门神,于是李泼藻降生,后考上翰林院做了数十年官。为博个好彩头,考生便纷纷购买笔头染成红色的“魁星点斗笔”入场作答。
“青云”直上 独占“鳌头”
从衣食到住行,士子祈愿“高中”的好彩头可以说面面俱到。祭拜主持文运的文昌帝君(民间称“文曲星”),祭拜创立儒家学派、博学多才的孔子,祭拜主金榜题名和文章兴衰的“魁星”…… 古人对“状元及第”有多渴望,对于好彩头的追求就有多“疯狂”。
国子监孔子像 人民网 孟丽媛摄
在应试者做足心理准备、即将踏上考场之时,考前的最后一个好彩头——“龙门”终于登场。李白曾在《与韩荆州书》吟道:“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其中,“龙门”是黄河水流最为湍急之处,相传鲤鱼逆流而上跃入龙门便可化龙,用以比喻指科举中试。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前便有一道古时科举考生争相跨过的“龙门”。
除此之外,江南贡院中有一条将考试区和阅卷区、内帘和外帘隔开的宽约十余米的清水池,内外帘官以水划界、不得逾越。水上由巨石筑成的石桥被称为“飞虹桥”,两侧桥栏护板以浮雕手法雕刻着莲花、祥云等吉祥纹饰。考生的试卷在经过外帘官员誉录、对读、初选、分卷和弥封后,才可经过这道象征着“一路连科”和“青云直上”的飞虹桥送到阅卷官手上。
殿试 资料图
寒窗苦读十年书,成败在此一举。从古至今,对于学问的不懈追求和对考生取得好成绩的美好祈愿古今相通。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在这个比往年更加难忘的高考季,青年君借用着古人的“好彩头”,祝愿全国各地考生“青云”直上,蟾宫折“桂”!(综合自《古今谭概》《奥赛般的科举制度 走进现存唯一两座贡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