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群众中去找办法
2016年,我刚参加工作就作为扶贫专干,参与到这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一上手就碰了“钉子”:村民谁都不愿意第一个搬,动员工作卡了壳。
还记得我硬着头皮第一次来到拉巴家时的情形。意外的是,我并没有遭到冷遇,拉巴的热情与质朴让我深受感动。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真诚的沟通赢得了彼此的信任。拉巴说出了心中的疑惑:“新房子好不好?小孩上学怎么办?以后怎么挣钱养家?这些都没底,没法儿搬。”
找准了“病根”,我们对症下药,组织搬迁群众成立了“村民监督小组”。小组从房屋结构到建筑用料,从道路设计到公共设施选址,从项目选择到产业布局,全程参与、监督新家园建设。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由监督小组组织村里富余劳动力参与施工建设。这样一来,每人每天至少增收200元,群众的积极性更高了,工地上的号子从日出唱到日落,整个安置点建设只用了短短的5个月。当年12月,贫困群众喜迁新居。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逐步能致富”才是关键,而发展产业是根本之计。在另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点三有村,为了发展养鸡产业,村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外聘了技术员,但因为技术员缺乏高原养殖经验,合作社效益平平。我们决定发动本地群众参与合作社管理。我想起曾在村民扎西家里看到他养鸡,一打听才知他是养鸡能手。我赶忙请他“出山”。在他的带动下,一批有经验的村民参与到养殖管理中。两个月后,合作社开始有起色。2018年养殖合作社收益340余万元, 2019年达到了480余万元,很多搬迁群众鼓起了钱袋子。
由此我也深刻体会到,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一定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要激发内生动力,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真实需求,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同时要拜群众为师,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找到管用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