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视频 专题 高层专页

区县新闻 图库 政务 部门动态

精彩互动

莱芜日报 教育 公益 赢牟

鲁中晨刊 论坛 文学 活动
行业资讯

报社之窗 法制 资讯 游戏

love莱芜 娱乐 商讯 汽车

首页 > 文旅驿站 > 正文

人民农评:乡村振兴,农村产业大有可为

2020-07-19 17:36:21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是解决“三农”事业发展问题的前提。

近日,农业农村部编制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这是我国首次对乡村产业发展作出全面规划。文件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这在为未来乡村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路径的同时,也使乡村产业发展迎来机遇期,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农产品加工由浅入深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构建农业产业链的核心。

数据显示,2019年,农产品加工业营收超过2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吸纳3000多万人就业。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但产业链条比较短、融合层次比较浅、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要素活力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3:1,远低于发达国家3.5:1的水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7.5%,比发达国家低近18个百分点,深度开发和转型升级任务繁重。

补足农产品加工业较弱的短板,势在必行。文件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营收达到32万亿元,年均增长6.5%。如何做才能完成这一目标?

基于此,《规划》对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作出了重点安排,明确了三条路径。一是要完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拓展初加工,提升精深加工,推进综合利用加工。二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建设一批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到2025年,建设300个产值超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三是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加工装备创制。到2025年建设50个集成度高、可复制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就新技术、新装备提出具体要求。要以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为重点,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机构和生产创制企业,开展加工技术与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

资源要素从进城到返乡

农村创新创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动能,人才则是核心要素。数据显示,2019年,各类返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超过850万人,在乡创业人员超过3100万。与此同时,人才短缺、难融资、培训不实用等问题困扰着这些创业者们。

针对这些问题,《规划》提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在人才方面,培育一批充满激情的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等入乡创业,发展一批“田秀才”“土专家”。

在培训方面,强化创业指导。建设农村创业导师队伍,开展“一带一”“师带徒”“一带多”等精准服务。

在资金方面,完善财政扶持政策,鼓励地方发行专用债券用于乡村产业。强化金融扶持政策,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强化担保融资增信功能,推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据了解,首次创业半年以上并已成型的,地方给会予一次性补助3-5万元不等。

梳理不难发现,各地政府已陆续推出各自的返乡入乡就业创业政策。5月,山西省印发《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创业担保个人贷款额度由15万元提高到30万元。6月,河南对评为国家级或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给予一次性奖补资金100万元或50万元。7月,山西推出130个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投资项目。

说到底,就是“人”。有了人气,农村发展就有了底气。通过返乡入乡创业促进城乡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将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格局。

乡村休闲旅游变优变精

乡村休闲旅游是农业功能拓展、乡村价值发掘、业态类型创新的新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规划》提出,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这其中,包含建设300个休闲农业重点县,培育“打卡地”;推介150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1000个全国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

乡村旅游要“颜值”,更要“品质”。这意味着,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要因地制宜,必须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同时,也要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让消费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卖得舒心。

规划好,关键还是在落实。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顶层设计中更离不开多部门多市场主体的协同。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下一个百年目标与乡村振兴也将全面、续力推进,《规划》的下发可谓恰当其时。

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相信我们的“三农”事业也一定会乘势而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 | 网站导航 | 莱芜公益 | 联系我们
莱芜市委宣传部主管 莱芜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1]33号 鲁ICP备10030761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www.laiwu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莱芜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网法律顾问:车洪刚

鲁公网安备 37120202000009号

莱芜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