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厦门工学院“观文工程”见闻
厦门工学院校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在此大背景下,厦门工学院和各大高校基于“文化自信”的教育之路的探索与实践,正逢其时、正合其需。
“虽然我们的专业设置是以工科为主体,但是我们始终坚持以文化育人。”厦门工学院董事长李德文表示,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厦门工学院把校园文化建设视作一种承担教育功能的学校职责,并且把它命名为“观文工程”。
“观文”二字来自《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也是对厦门工学院“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教育理念的简缩表达。“我们希望构建起丰富而恰当的、主题突出又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表达系统,让有内容、有思想、可感受、可言说的校园文化形式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李德文说。
在他看来,大学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支撑和延续这个系统的首先是一代代学人的思想、学问与教育行为,这些逐渐积淀成最有深度、最有感染力的文化存在。同时,也需要用物质的形式、艺术的形式进行“言说”和传播,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形成感悟,并演化为精神的质素。
厦门工学院至未园全景图
由此,厦门工学院建设了一系列“特殊教材”。其中,最能体现文化意味的便是“五馆十园”。位于校园的视线焦点,高9.28米的孔子主雕像和周围分别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群雕设计令人感到耳目一新。不仅如此,广场周遭遍植72棵高大挺拔的香樟树,象征孔子72贤徒拱礼围绕,尊崇师德;地砖用3000块大理石铺成,象征孔子门徒三千,桃李满天下。
“当初提出在校园内孔子广场的孔子主像两侧再建孔子事迹群雕的设想,就是意在通过艺术化、形象化的手段进行具有强烈主题性教育。”李德文告诉记者,现在已将孔子主雕像和群雕在内整个广场命名为“至未园”,取意在于“镕旧铸新,开创未来”。
李德文说,崇尚孔子,是为了借鉴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以熔铸成今天的新思想、新智慧,以开拓新时代的教育新事业。他认为,孔子的《论语》,诞生两千余年,其蕴含的丰富人生智慧,其传达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仍然可以为当今教育所借鉴。孔子一生,为学谦逊博闻,为教循循善诱。而其追求理想、百折不挠的精神,亦应成为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卓越典范。
除了“至未园”,“五馆十园”还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工程文化馆”、“音乐馆”、“射艺馆”以及“卓尔园”、“天工园”、“天鹭园”、“百树园”、“同舟园”、“校友园”、“问津园”、“汲善园”、“栖仁园”等,都诠释着一个共同的校园文化主题,即追求卓然而立的人格精神,涵养真诚深厚的家国情怀。
厦门工学院博雅教育学院
此外,从2015年起,厦门工学院开始实行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尝试“2+2”模式,即学生用2年时间学习实践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课程,2年学习专业课程,并开设国学经典导读、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鉴赏、学科发展思想史等100多门的通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全校学生的视野。同时,学校成立文化与传播学院,设置博雅教育研究所、心智教育研究所、现代传播研究所等文科研究所,开展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全面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厦门工学院董事长李德文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王惠兵采访
“在您看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面对记者的发问,作为中国民办教育一线的亲历者和践行人,李德文不禁回顾追忆起投身民办教育十几年的来时路,“我心中的好大学的标准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校园建设像厦门工学院公园式的校园,现代设施设备齐全,服务周到,愉悦师生;二是老师像孔子那样,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人师表;三是学生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淡泊名利,一心追求学问,追求仁德的崇高境界。”
厦门工学院百树园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工学院还把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诞生日定位“尊师节”,把3月12日定位“爱生节”,都要举办系列活动。而在每年的“爱生节”时,还要请教师和学生代表在“百树园”栽下一棵柏树。在这颇有象征意义的仪式背后,百树成林,厦门工学院必将用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人民政协网 王惠兵 )